《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集中集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其蕴涵的深刻哲理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政治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全书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论语》的智慧具有方泛的普适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到今天仍可以经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世界文明史提示人们,要想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温习历久弥新的人类文明经典,记载着孔子言行思相的《论语》一书,就是这样一部穿越了两千多年历史烽烟的、现代人不可漠视的人类文化经典。
《论语》被司马迁称为“孔氏书”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陬邑人。孔子的祖先是殷商贵族,后自宋迁鲁,到孔子出生时,家道已衰落。他的父亲叫叔梁纥,曾做过陬地的长官。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即去世,因此孔子是由他的寡母抚养成人。孔子的母亲姓颜,名微在。因家贫,孔子从小便不得不经常干些杂活来赡养母样,曾做过委吏,司职吏之类的小官。这使他得以广泛接触社会下层,并学会多种技艺。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行、传布自己的学说,希望有国能够崇信施行自己的学说,进而实现他的王道社会理想。其间虽偶有国者重视起用,执掌权柄的进候,但基本上处于惶惶然不得志的状态。“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几近放逐,如同“丧家之狗”但这种状态并不影响孔子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教立道的启世先圣。“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爱业焉。”他的思想和学说超越了现实权势,影响及于天下。
在漫长的社会更迭中,《论语》成中国社会的“圣经”大到治国理政平天下,小到接人待物,一言一行,都不能出于《论语》,要想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就不能不读《论语》。
《论语》一书蕴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时至今日依然有着耀眼的智慧光茫。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思潮,都不能掩盖《论语》的光辉;相反,却不断验证着它的无法超越。
学而篇第一
1-1 子曰:“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