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儒学二当家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不忍人之心”这点小小的区别。三弟荀子说二哥骗人,提出“性恶论”,“人之生也固小人。”认为人本来就是个禽兽。大哥孔子彷佛事先就有预感,在《论语·阳货篇》里早就说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性本善还是恶,我辈无法去下一个定论。但是上述几位大佬都同意一个事实:对人后天的教育才是关键。所以,《论语》编纂者把“学而时习之”、荀子把《劝学》放在首章,都是大有深意的;关于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孟子“孟母三迁”等故事也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所以,如果不进行教学,人真可能会变成豺狼。教学之道,贵在专一、持之以恒。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的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就学别人哭丧;住在集市旁边他就学会了吆喝;住在学校旁边他就学会了读书。所以,孟母三迁。现在的奶奶和外婆带娃,孩子的广场舞就跳的贼溜。而且,学习如果一暴十寒,就跟织布织到一半就剪短一样,没有用处。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周时人,家住燕山一带,故人称窦燕山。官做得大,人活得长,关键是还教育出了五个比自己还出色的儿子,可谓人生大赢家!

窦燕山在后周官至右谏议大夫退休,享年82岁,养育五个儿子都中进士。长子在后周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北宋时任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次子历任后晋、后汉、后周史官,北宋时任礼部侍郎;三子在后周时官至起居郎;四子在北宋时官至参知政事;五子在北宋时任左补阕。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每个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在他未懂事之前,这张纸上画成什么,难道不是家长和老师所为?如果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能推脱责任?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以后能干什么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就要开始胎教,长大了不仅仅时在学校里,踏入社会工作了,还要“活到老学到老”,是不是感觉好累?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既然生而为人,就与学习结下了这一生的不解之缘。那么,该如何进行学习呢?一上来就学养家的本事,还是糊口的技能?都不是!

孔老夫子说了:“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