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千崖万壑,如立如卧,融险、奇、雄、秀为一体,人称“天下奥”,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唯大法寺又谓“嵩山第一胜地”,除了法王寺历史的久远之外,还在于法王寺周边的塔群,它们同样是和法王寺不能分割的部分。
  法王寺后现存塔6座,入寺之前遥入眼帘的是舍利大塔,四角15层,40米高。文献记载为隋文帝杨坚仁寿二年所诏建的舍利塔。塔东北连续3座,是唐代墓塔,但由于缺少塔铭、碑额及相关资料,目前尚无法确认,人们为了加以区别便以1#,2#,3#称之。寺后舍利塔前偏西南有弥壑之塔,是康熙年间之清塔,西岭丛林中屹立者亦为六角七檐之海公和尚砖塔,是元代所建。整个塔群错落有致蔚然成观,尤其是所建塔做工之精良,更让人叹为观止。游客到此,无不交口称赞。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法王寺的代表和象征应是寺北的大塔,在法王寺的发展史上称舍利塔,据登封大明嘉靖十年(公元1331年)县志载:“邑之有寺,曰法王者,夷考县志,建于汉永平十四年,佛入中国之始。至魏青龙年(明帝曹睿,233——239年)名护国,隋文帝名舍利……”
  法王寺之所以称舍利寺,而查隋文帝一代,他自己生在寺中,又为僧尼所扶养,称帝后又施以德政,故于仁寿元年(将年号开皇改称仁寿,取“仁者寿”之义)建塔躬奉舍利。
  大舍利塔位于寺后偏西百余米处,塔的中心轴线与寺院中心轴线呈20度交角,塔的方位是十分准确的正南正北向,这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大舍利塔方位如此之正,只能用它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来解释,除非天子的宫殿,这便留下了一个迷,到底是何人的舍利享受如此殊遇?
  而位于舍利塔东北侧10米处的2#塔正方形平面,塔身每面阔3.02米,南向设塔龛。门阔1.04米,深0.35米、无论其形体上,还是面貌上,都比舍利塔小了很多,高度比1#舍利塔减少了3/4,仅为9.6米,利用檐口和高台基的划分,将整个塔的面貌改变成扁长形了。
  2#塔壁宽3.02米,而高只有1.4米,高宽比为1:2,是完全的扁长方形,台基通高3.22米,又采取了重台的处理,处理的非常有节奏感。首先在露出地面部分连续三级低矮的踏步,将塔体托出,然后是方整平直的高大台体,光洁无华,此部分在立面上显得非常突出,其高度比为1:2.19。其上为压得扁扁的叠涩,束腰须弥座式的基台,并于束腰部分刻出扁扁的壶门13间,愈发强调了水平向的感觉。
  在如此的塔壁南面正中的龛门,净宽1.04米,而其檐底面标高达5.59米,占通高85%,顶占42%,可见塔顶的重要性了。

塔刹最下层刻有丰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