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专辟了一个小厅,办免费参观的画展,中外的都有。有些好的,能令人流连忘返。音乐会在二楼举办,每逢月初,就有整月的节目预告出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场无伴奏合唱。晚7:30就开演,来听的人,大约都是下了班在外面对付了一餐,就赶来。座中,以白领、知识分子、公务员居多,装束虽不一,但都文质彬彬。开场前的气氛,让人神清气爽,不似在凡尘中。
  合唱内容,我闻所未闻,是16世纪的英格兰牧歌。每首开始,由钢琴手定一个音准,人声便响起来。那美妙,我平生所仅闻,不是文字所能形容的。所谓“天籁”,也就是这吧。一个多小时的演唱,让人忘却了地域和年代。类似宗教音乐的空灵和圣洁,把一切都可融化。在开演前,报幕员介绍,说早年英格兰,地广人稀,牧民们寂寞,遂唱牧歌以解闷。但这乡土的歌,不知为何却如此神圣?
  空灵的音乐,一向为我所爱,比方挪威的、苏格兰的。写听音乐感受的文字,我也看过一些。但都没有那天我所受到的震撼大。艺术之美,的确是第二造化。
  合唱团的人,全是业余,都是北京三教九流的人物。业余排练,下了班,就匆匆赶来演出。
  这样的音乐会,节目精致,气氛极雅,收费仅仅是80元一位,可以说是造福“小众”了。
  我看那些业余歌唱者,未上场时,说笑与常人无异。一上场,翻开歌谱,则神情庄严,如宗教徒。那徐徐渐响的歌声,似原野春风,瞬间就涤去了在场聆听者的内心尘埃。
  谁说人世就是红尘?
  这一瞬间,也是无比美好。

  消遣之三是逛书店,这是值得写一大篇东西的话题。我这里只讲一个感觉最好的。那时候,“首都剧场”进院门的右侧,有一排平房。外观无奇,里面是个书店,叫“女子书店”。不过,卖的书并不专以女性为对象,而是以知识分子为对象,比较雅。为何取了这个名,而挡住了部分男读者的脚步,不得而知。那书店,有两大间,一间是卖书,一间是书吧。这书吧,不是凡人所设计,几乎再现了50年代的古旧。墙是白灰墙,粉刷得故意很粗糙。地面是不规则的石板砌成。书架,好像是没经过抛光,只用褐色油漆粗粗一刷。这种装修,现在就是农民也会瞧不上眼。但是,里面靠书架摆了几张小桌,有台布,有台灯,晚上灯光一亮,立刻就看出了好。小屋里的气氛,是沉静的,一点不浮躁。顶天的书架,让你心平气和。坐下来,就可回到淳朴年代。我去过两次,进去后会想,应该换上一双布鞋再来。吧台的后面,有现代的咖啡蒸馏设备。服务员,模样就像在校大学生,也没准儿就是。书吧里的书,是可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