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味精演化的民族工业保卫战
读范旭东 吴蕴初
范旭东(1883~1945年),湖南湘阴人,范仲淹后裔(据《大商人》120页)。早在求学时代就立下“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的宏大志愿。他身后被誉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中国化学工业先驱”,毛泽东在挽幛中称他为“工业先导”。他为奠基我国化学工业所走过的路,十分曲折艰辛。
20世纪以来我国几代人都是吃“久大精盐”(海王星牌),用“永利纯碱”(红三角牌)长大的。在之前,我们的前人吃的还是粗盐,被外国人耻笑为“吃土”。1914年,范旭东在满目疮痍,荒凉破败的塘沽盐滩创办起“久大”。到1936年,4亿中国人每人可以分享1斤自己生产的精盐。碱是化学工业的基础产品,范旭东早就有志于制碱,他(们)及时争取、维护、抓住国人制碱的权力,克服各种困难,于1918年办起永利制碱公司,历时8年终于制造出优质的纯碱,不仅结束国人吃“洋碱”的历史,而且产品还远销日本、印度、东南亚。1930年”红三角”牌碱获得比利时工业博览会金奖证。1937年又历经挫折在南京建成硫酸铵厂,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硫酸、硝酸、硫酸铵、液体阿摩尼亚等化工基本产品。范旭东先生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实业家,在创办化学工业企业的同时,早在1922年就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成为中国第一个民营化工研究机构,使得“永(利)久(大)黄(海)”构成一个完整的基础化学工业体系。
盐、碱、酸是化学工业的基础,中国企业家要发展自己的盐碱酸工业,面临多少困难?首先是必须打破政策垄断壁垒。据河北人民出版社《化学工业的先驱——范旭东传》介绍,1913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对外举债,竟然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这是大清政府想做而没敢做的事情。盐,关系黎民百姓生存;盐税,是朝廷财政重要来源。盐务的生产、销售历来是由本国政府统一控制,带有专卖性质,而这时却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权拱手出卖给外国,北洋政府的盐务稽核总所“会办”(主持盐务稽核税收的官员)竟然由英国人担任。而碱的生产原料又主要依赖盐,可想而知要发展自己的民族化学工业,在税收、原料等方面所面临的层层障碍,要生存就要冲破洋人、官僚、军阀、旧盐商的围堵。而进入南京政府时代,宋子文、孔祥熙这些官僚资本政客手中高度集中掌握了权和钱,见到制碱有利可图,也想插手制碱,企业家每前进一步都要在洋人、官僚之间斡旋,在夹逢中求生。其次是技术封锁,制盐、制碱技术也是在外国人垄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