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得五体投地。但是就在该书结尾有这样一段叙述:
  他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了。
  他在极度的痛苦中挣扎,这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他明白了,在自己的最后日子里,是无法见到清白了。
  董慧见到潘汉年声泪俱下,‘老潘,我来了!’他竟还睁了一下肿得象核桃一般大的眼睛,只听到‘嗯嗯’的声音。
  ……潘汉年停止了呼吸,含冤辞别了人世。
  ……
  潘汉年死后,作了遗体解剖,发现肝部已烂成了豆腐渣,这在医学上是很难解释的,人活着时,肝烂到如此程度,生命居然还在维持下去……实属罕见。但是当日扫描,却为何仍确定不了是恶化呢?
他的病被耽误得太久了。
  潘汉年也是知识分子出身,1906年生于江苏宜兴,在参加革命前曾经是一位作家,1925年曾经参加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创办的创造社,我很早以前读过他的作品,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了,但可以肯定,如果他沿着创作道路走下去,中国近代或许会多一位很有影响的文学大家。他1925年入党,1949年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1955年遭逮捕,1963年被判处15年徒刑,1977年冤死于长沙,1982年平反昭雪。这个案子的主要情节是尽人皆知的,据参加过潘案审判的彭树华著《潘汉年案审判前后》介绍,本案是中央定性,法院履行审判手续,中组部指定庭审旁听名单的。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出生入死奋斗了20多年,却在功德林、秦城监狱和湖南茶陵泮江劳改茶场度过了22个春秋。特别是最后,这样一位70多岁的老人受到那么非人道的待遇,读到这里时,我的心情只能用悲壮和愤怒来形容。我重重地把书阖上,只说了一句“我再也不读传记了!”
  说是再不读传记,心里却无法放下中国近代这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为民族为事业奋斗一生的知识型先辈。读传记的愿望愈加强烈,而且专门找知识分子的传记来读,读的越多,越发现知识分子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李厚泽把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概略划分为6代,即辛亥一代、五四一代、大革命一代、抗战一代、解放一代、红卫兵一代。我读的最多的是前面四代。这些知识分子实在太可敬爱,无论致力革命,从政、从军;还是抱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无论搞学术、搞教育、搞实业,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批判。这样,我写下几十篇读书笔记,自己又称之为随笔。记载下这代知识分子闪光的东西,探求他们的心路,用以鞭策自己。收拢在《学人风骨》里,但内容庞杂,遂按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归纳为几个小板块。
  我本人属于“解放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建国后几乎所有政治运动,实践和读书使我认识到,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绝不能单一在某个人身上去找原因,去怪罪,应该把这些放到历史发展的大环境大链条中去思考。后面还会推出《政治运动背影》等系列笔记与大家交流。
  我尊重历史,用心去读,用心去写,个别的段落,我是留着泪写的。我不想也没有条件去进行大量史实的考证,笔记中涉及的事件、情节大多是尽人皆知的,而且均取材于国家正规出版物。我写下的文字,力求理性、准确、冷静,不夸大、不煽情、不感情用事。
这就是这批随笔的来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