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  舍

邢增仪


  何谓“取舍”,从字面说人人都明白,但如果深究下去,那可真是奥妙无穷。“取”“舍”就像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一样密不可分的,有得必有失,反之定也是先有所“舍弃”才会有所“获得”。洞悉人生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从吃饭、穿衣这样的生活琐事到人生价值的取向,只不过有的人是有的放矢,有的人浑然不知,只不过因人的地位、环境不同,取舍的内容迥然各异罢了。
  比如大礼拜,男人睁眼就在盘算,今天是去垂钓呢?还是去炒更?去垂钓,放放松,回归大自然当然更接近生活的真谛,但“取”了这个生活的真谛就意味着放弃了一笔额外的收入。
  比如女人,还没起床就在计划今天穿什么?穿高跟鞋、紧身衣,还是穿平跟鞋、休闲服?穿高跟鞋、紧身衣固然体态优美,婀娜多姿,但同时也就失去了穿平跟鞋、休闲服的自在和舒适。
  比如说农民,生活在传统意义下的农民常为这样的“取”“舍”忧烦:是取“传宗接代”的观念,甘冒破坏计划生育的罪名,非要生下一个男孩呢,还是革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旧观念?依然是农民,生活在社会大变革时的农民“取”“舍”的内容就大不一样,他们固然也会为有没有男孩苦恼,但他们更会为更高层次的“取”“舍”苦恼。那就是:要想改善生存的状态和质量,必先舍弃故土难离的观念,舍弃老婆、孩子、热坑头,舍弃无数农民固守的一切。
  比如知识分子,常会为怎样摆平道德、文章、金钱的位置而苦苦挣扎。虽说“清高”是寒士之本,但“清高”并不解决现实问题,于是君子也“好财”。但“君子好财”必须“取之有道”,那么怎样算“有道”?于是常见君子在这样的“取舍”面前摇摆不定。
  比如政治家,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他们的“取”“舍”常是以一具民族的兴亡、发展,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为着眼点的。于是有时一座城池,一个地区,几十万生命不过是他们棋盘上的一个卒子,为了战略上的胜利,为了保帅,“舍卒”常是不得不为。
  中国各种不同的教派和世界不同类型的人对待“取舍”的态度和哲学也各不同,非常微妙。比如儒家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道家说:“无为而不为”;佛家说:“放下心来是真悟”;军事家说:“撤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拳师说:“将拳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出去”……
  但不论怎么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舍弃原本是为了更好的得到。
  我以为在这人世间常常是“取”好办,“舍”难为。“舍”不同于“掉”或“丢”。“舍”它是清醒的、理智地放弃;“舍”也不同于“牺牲”“奉献”,“舍”它更平常,更贴近生活,更富有思考。
我还以为对待“舍”的态度是区别一个人是真聪明还是假聪明,是真勇敢还是假勇敢,是真伟大还是假伟大的试金石。
  比如说一个真聪明的人在每一个重大行动之前他一定会想个明白:行动的后果是什么?他将因此而失去什么又将会得到什么?也许他选择的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路,也许他会因这种选择而终身坎坷。但我相信他决不会因此抱怨和后悔。因为“取”“舍”之先他已经想得明明白白,考虑得清清楚楚,因为也许他舍去了世俗的财富却得到他心目中最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