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养成的守旧而苟且的民族心理。
深刻洞悉国际格局变化,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习主席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国主动应对新的安全威胁和战略风险,强国梦的宏伟蓝图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3、勇敢的改革精神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军事改革也是“流血”的政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斩断利益的藩篱,军队改革才能成功。
鲁迅先生在《坟·娜拉走后怎样》中写道:“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
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军队改革常常用血与火写成。春秋战国时代,历史的平静被汹涌的变革巨浪打破,思想从争鸣的旷野走向变革的庙堂。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中,向后没有退路,只有亡国灭族。历史的中国呈现出少有的变革壮观。商鞅是冒险犯难,尝白刃,拼头颅颈血,最终车裂而亡。但商鞅刀尖上滚出来的心胸气质,涵养浇灌了秦人刚烈无比的血性,也塑造了改革的精神。
改革对利益的触动,不逊于流血的战斗。不触及深层次利益的改革只能是历史的闹剧。正如恩格斯在《德国的军事改革》中指出的那样,军事改革重点应是推动军事组织体制的发展,不能只讨论改革“军服问题”和“背包问题”,而忽视军队武器装备体制和训练体制的发展,否则就无法使德国军事组织体制适应当时军事实践发展的要求。
在近现代历史上,旧中国军队曾经频繁地进行过改革,但总是走不出因利益而朽腐衰亡的宿命。中国军队面临的最大挑战往往不是欠缺能力去追逐外部世界汹涌澎湃的变革潮流,而是朽腐的速度远超过变革创新的成果。近代西方军队胜负决战在战场,旧中国军队尚未走向战场就已死亡。
顽固维护既得利益,是腐败、衰败不可遏止的根源,也是改革难以深化,最终夭折的根源。
近代中国军队,屡次上演30年衰败期的现象,其深层缘由之一,就是军中封建利益集团割据冲突的结果。从1852年湘军兴起于曾国藩“团练”,到1882年左宗棠平定新疆后湘军衰落;从1862年李鸿章创办淮军,到1894年甲午战争淮军溃败;从1866年清政府开设水师学堂和造船厂迈出建立近代海军第一步,到1895年北洋海军彻底覆没;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创办“新军”,到1926年新军派生出的军阀悉数被歼;从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命军,到1949年国民党溃退,其间大体都经历了30年左右由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