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人才的精神。共产党是历史上最先进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应当最有远见,最有胸怀,最有眼光。为了办好第一设计院,就要千金市骨,招贤纳士。”
    徐凡把干部科、人事处的干部都派了出去,到各对口大学去要应届毕业生,仅这一年就引进了97名大学应届毕业生;到各科研教学单位,搜罗专家权威。没有想到,杜至砺的指导教师贾名如也被网罗了进来,当然这是一年多以后的事。
    同时,徐凡对于在职的技术人员也提出很严格的要求。没有大学学历的要念函授,不然就不能晋级长工资。对于青年工人,也鼓励上夜大,多读书。加强对技术人员考评,有特殊贡献的就奖励提拔。一方面,设计院出现了一片朗朗读书声;另一方面也确确实实(这“确确实实”是徐凡的口头禅,按他的湖南口音,发音是kuokuoshishi)得罪了一层人,得罪的是本身没有专业、缺乏知识、又不学无术的人,这样做的副产品是文革中一部分人对他有一股特殊的劲头,甚至想置徐凡于死地的邪劲。
    他在全院大会上讲过这样一个观点:
   “没有学历的要抓紧补上去,学费,公家给你出;时间,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可以上班读书。这样对工作,对你个人确确实实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有些人为什么还不努力呢?今后,我宁可拿两个没有学历的人去换一个大学毕业生。”
    真可谓用心良苦,苦口婆心。
    反过来讲,按当时的革命逻辑,道理就不同了。有学历,没学历,那是社会造成的,旧社会贫下中农有几个念得起书的?再说,进了设计院就是铁饭碗,铁饭碗是共产党给的,是毛主席给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你徐凡凭什么说要我就要,你说不要我就不要?我又不是货物,怎么能两个换一个?这部分耿耿于怀的人,显然是既没学历,又不想下苦功夫的人。
    对于这一年分配来的97名大学毕业生,徐凡非常重视,他的工作不是停留在普遍号召上,而且做了周密安排和部署。每个科室都要制定新同志培养计划,还要指定一名科级领导专门负责这项工作。
杜至砺和周明德所在的土建室,是整个设计院技术人员最多的一个科室,有240多人,又分配到30多名大学毕业生。由技术组长李维工程师负责这项工作。按上面要求,给每名新同志配备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同志担任辅导人。
    杜至砺拿到油印的《新同志培养计划》,一看内容蛮多,要求在一年之内熟读十几本技术规范,有什么《制图标准》、《荷载规范》、《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砖石结构设计规范》、《钢结构设计规范》、《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要熟悉18份院内各种管理制度。压力最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