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经西被聘到44团教英语,第一次站到讲台上,他激动地话都说不出来,同学们热烈掌声欢迎,换来了戴老师热泪夺眶而出。此时,戴经西的妹妹、妹夫已是巴西巨商,妹妹回国探望他,兄妹相见,抱头痛哭。妹妹一再要求他去巴西定居,安度晚年。但他又一次放弃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出国机会,对妹妹说:“我被聘为教师,正是发挥余热的时候,我离不开学生。”

    正是因为同样有对教学的炙热情感,戴经西和侯振信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同时,由于戴经西多年膝下无子,只有三继子,而侯振信年轻,恰似戴经西的儿子,渐渐地,戴经西将侯振信当成了亲儿子,而侯振信也将戴经西视作父亲。
     侯振信从陶天白教授和戴经西教授的身上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子,看到了中国君子的形象,为他以后投身君子教育奠定了基础。
     转眼,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侯振信带的第一个“教师班”毕业了。临毕业时,全班40多个学生将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了他。这天,侯振信激情饱满地为学生上完最后一堂课。正当他收拾完教具准备走下讲台时,一位学生大步走上来,递给他一本毕业留言册。“侯老师,以后不管走到哪儿,我们都不会忘了您的教导,我们全班同学永远都会想念您。”这位学生充满感激地说道。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场景,侯振信又惊又喜,他双手颤抖地接过毕业留言册。
    做老师多年来,每送走一批学生,侯振信都会有些伤感和怀念。他珍惜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日子。而今天,他送走的是一批特殊的学生,一批可以教给他知识的学生,想到这些,泪水在侯振信眼眶打转。
    侯振信双手捧着留言册,小心翼翼地翻看着同学们的留言。“侯老师,论年龄我们是同龄人,可是,论知识和能力,我们是没法和你比的,谢谢这半年来您对我的教诲……”翻看着一个又一个学生的留言,泪水再也止不住,两行热泪顺着侯振信的脸颊流下。
    送走这批学生的第二天,学院领导找侯振信谈话。“侯老师呀,你教课的反响很好,同学们都很喜欢你,建议我们把你留下。可是,你也知道,要在兵团学院任教至少得是本科学历,而你……”校领导看了看侯振信转念说道,“再说了现在学校已经招聘到新的老师,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破格用你呀。”对此,侯振信早有心理准备。可是,因为缺少一纸文凭痛失自己喜爱的工作,侯振信还是为此痛苦了一段时间。论教学水平和实际能力,侯振信完全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可是仅仅因为缺少本科毕业证,他就与令很多人向往的大学老师这份职业擦肩而过。面对此,侯振信不甘心,可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想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如何避免文凭的限制。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