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于眼内角的睛明穴。阳气盛就会瞠目,阴气盛就会常常闭眼。
热厥症的治疗应取足太阴经、足少阴经,都要留针;寒厥症的治疗应取足阳明经、足少阴经,在足部取穴,都要留针。舌头难于收卷,口涎流出,内心烦闷,治疗应取足少阴经穴。浑身发冷,上下腭象鼓一样打颤,不出汗,腹胀,心中烦闷,治疗应取手太阴经穴。针刺虚症,应刺营卫气虚处,用补法;针刺实症,应刺营卫气实处,用泻法。
春季针刺,可取络脉间的穴位;夏季针刺时,可取肌肉与皮肤间的穴位;秋季针刺时,可取手太阴经的穴位;冬季针刺,可取各个经穴。大凡四季的针刺,各有各的取穴范围。取络脉能治皮肤病,取肌肉皮肤间的穴位可治肌肉疼痛,取手太阴经可治筋脉病,取经穴可治骨髓、五脏的疾病。
人的身体有五个重要部位,即伏兔部、腓部、背部、五脏之腧穴部和颈项部。在这五个部位若发生痈疽,都可能致死。疾病从手臂开始发生的,应先取手阳明经、手太阴经的穴位治疗,使其出汗;疾病从头部开始发生的,应先取项部足太阳经的穴位治疗,使其出汗;疾病从足胫部开始发生的,应先取足阳明经的穴位治疗,使其出汗。针刺手太阴经穴可使汗出,针刺足阳明经穴也可使汗出,所以,取阴经穴而出汗多且不止的,可取阳经穴来止汗;取阳经穴而出汗多且不止的,可取阴经穴来止汗。针刺的危害在于已刺中病而不去针,这样就会使精气外泄;没有刺中病就去针,这样会导致邪气凝聚。精气外泄则病情加重且身体更加虚弱;邪气凝聚,则生成痈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