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音乐教育,并且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他认为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的同时,再结合一定得动作或舞蹈去加强节奏,这样可以发挥孩子们的动手、动口、动脚、动脑、动心地去演去唱去 跳,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爱好,更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这说明,动作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要使幼儿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为感受节奏的生理基础,主要是运动觉。因此,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加,一定要让幼儿在很多 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来训练幼儿运动神经感受的反应和身体动作的协调。如在儿谣《小蚂蚁》活动中,教师就引导幼儿肢体感受怎样去运木材。在幼儿实际的表现过程中,就创造了扛、顶、背等多种搬运木材的动作,并结合语词节奏来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幼儿对节奏的敏感性。
运用打击乐训练节奏感。
打击乐教学是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兴趣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控制能力、集体意识及多方面的协调能力。所以在孩子进行打击乐器的练习中,重点不是放在教师具体指导他们协调合奏,而是先让幼儿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长音、是短音,怎样敲才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寻找适合的乐器,并且配上伴奏,熟悉后练习合奏。每当开展打击乐活动时,幼儿就特别兴奋,因为他们是活动的主人。 所以在各种打击乐器的辅助下,孩子对于节奏的掌握是一步一步的牢靠 。
总之,培养幼儿节奏感,虽然是音乐教育中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同时还要从多方面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音乐素质。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博大精深,我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并做了一些尝试,力求诱发幼儿自身内在的节奏感,寓学习于游戏之中。同时在这一尝试的过程中证明了,人无不具有人生的节奏本能,但需要诱发和培养,进而为音乐所用。正如日本的音乐教育家铃木教授说过的“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与教育的结果,重要的好似循循善诱,耐心地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发展,这取决于教育方法如何!”
【参考文献】
《欢乐音乐艺术学园(秋冬课程)教师手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练习》http://www.eku.cc/xzy/jxly/16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