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幼儿数学认知的良好机会。
比如:在晨练时间,我会抓住机会让幼儿感知数量一样多和不一样多。有一次我提供七个翘翘板给幼儿玩,这时候已经来了6个小朋友,还有一个翘翘板没有人玩,我会抓住机会提问幼儿:小朋友和翘翘板数量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或者哪个多那个少?另外;小朋友玩皮球的时候我也会提问: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皮球,小朋友和皮球的数量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孩子都会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和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已经自然的学习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一样多和不一样多。
比如:吃早餐的时间,我给幼儿分面包,一组有8位小朋友,我拿了7个面包,提问幼儿:面包够吗?幼儿就会自己数数小朋友的数量,又数数面包的数量,告诉我答案。或者一组有8位小朋友,我拿了9个面包,提问幼儿:面包多了几个。幼儿在数小朋友和面包数量的过程自然学习比较数量多和少的关系。
比如:在午餐分餐具时,让幼儿分盘子、碗和勺子,并提醒幼儿一一对应排整齐,引导幼儿:餐具和小朋友一样多吗?幼儿从中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及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比如:每天放口杯的环节,过去都是老师一一把口杯按照号数放好,现在我有意识的由幼儿自己放,一个口杯和一个格子感知一一对应,并要求幼儿对照口杯上的号数和格子里的号数放好,无形中让幼儿认识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不是通过书本、通过记忆大量抽象的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 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在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中,教师要时时装着教育目标,抓住一切机会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开展数学教育,是游戏与生活的自然结合,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只有让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效的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态度。
参考文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李季湄 冯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