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的后代子孙每每提起便眉飞色舞,骄傲不已。
    侯丕显的后代中,有一分支落在现山东牟平县水道乡山前村,几十年后又举族迁至乳山市(原乳山县)下初乡的葛格庄村,从此这支侯氏血脉在此定居下来。然而,与侯家祖上的显贵有所不同的是,到了高祖母刘氏时侯家太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拆了东墙补西墙。人穷便叫人瞧不起,哪怕是自己的血脉至亲。当时鸿安的高祖母刘氏一生共生育了三个儿子,丈夫早逝,她眼瞅着家里揭不开锅,上有老下有小,一张张嘴都要吃饭,便思量再去五里地外的家境不错的弟家借粮。小脚的高祖母没钱搭个马车什么的,硬是一步一步走到位于簸箕掌村的弟家。她早上蒙蒙亮便出了门,走到弟家时已是早饭时分了。推门进去,弟一见到她,脸就拉了下来:又是借粮,心想不借,可毕竟是自己的亲姐,脸面上过不去,话也说不出口;借吧,姐家这么穷,这粮铁定打了水漂。弟心念一转,计上心来。他从后屋提了一小袋差米出来。这差米皮糙不进水,吞下喉咙咯得很,富一点的人家常拿它拌红薯蔓喂猪。鸿安高祖母见弟拿出这样一袋米出来,就知道了他的用意,气得直哆嗦。她二话没说就往门口走去,也不理身后弟尴尬的呼喊。
   “你老太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一片小山地。地里刚收过红薯,还留了些红薯蔓。她瞅瞅四下没人,就上地里扒拉了一堆红薯蔓,带回家来切碎了炖成粥给一家人吃。人穷志短,打那时起,你老老太就下定心思要活出个人样来,再别让人瞧不起。”鸿安的奶奶眯着一双老眼说。
    从此,鸿安的高祖母省吃俭用,并将“勤劳节俭”立为家训。谁要是碗里剩了一粒米,干活偷了一点懒便要挨打受训。为了赚家用,她没日没夜地给人织髻绾,十个髻绾能挣上一文钱。

    三个儿子将母亲的教诲牢记在心,脚踏实地,发奋图强,渐渐地,家里富足起来。
    侯家成了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大地主,地多粮足。虽然比起穷得到处借粮的时候,家里的财富几十倍地增长,但是侯家老老太留下的“勤劳节俭”的家训却始终没有丢,像明镜一样高悬在大堂,时刻提醒着侯家的每一个人。鸿安的祖母同样出身于下初乡黄格庄大地主刘家,与侯家结亲可谓门当户对,嫁到侯家以后,她从小姐转身为少奶奶,虽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却秉承家训,依然每天照织髻绾不辍至夜间一点。日子过得太舒畅了,人难免就会放松警惕。口袋里有钱了,侯家的子孙的手也开始发痒了,他们逐渐迷上了赌博,双山子的庙会上常能看到输红了眼的侯家男人。侯家的女人骂过男人,也哭天嚎地的撒过泼,男人们却看都没有看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