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
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
年)。现在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形成的。
作为一座 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有许多年代久远的古迹,1960年代也正在开始
一轮崭新的建设。《新与旧》反映的就是这一面貌。画面右侧是一幢木结
构二层老房子,木柱、木格栅门窗,坡屋顶上铺灰瓦,建设年代肯定在民
国初年之前,沿街还在做着生意,很可能卖的就是成都著名小吃“龙抄
手”之类。而左侧则是一栋刚刚完工的新楼,砖混结构,水泥饰面,红
砖的临时围墙尚未拆除,成都特色的板车拉着红砖送往工地。当时画的写
生,其中几幅画面上都有板车,成都叫“架架车”,同样的板车,成都的
要比北方车身长许多。经常看到妇女拉车。所以,成都给我第一印象,就
是这里的人很很能吃苦,尤其是妇女。当时最有名的新建筑当数锦江宾
馆,画这幅水彩时,看倌在旁用四川话说,“锦江大楼十三层,里面住的
高级人”。事隔半个世纪,这句川腔的戏言,言犹在耳,但数一数画面上
却只有九层,我想大概这只是建筑物的侧面罢。
    1962年去过成都,第二次再访,竟然等了46年。2008年应邀到重庆参
加一个会,事后趁机去了久违的古城,真的是旧貌变新颜。朋友在华阳新
 
会展中心洲际天堂大酒店请吃饭,其环境之考究,建筑之豪华,饭菜之奢
侈,让我瞠目结舌。成都再也找不到过去的民居,再也找不到木结构的老
房子;茶馆倒是不少,却完全是现代气派装修,现代经营模式了;武侯
祠、草堂完全呈现出一派大公园的格局,整片绿化、规整的花坛,修茸一
新的建筑。我是一个念旧的人,吃点小吃吧,由于批量制作和规范生产,
也都变了味儿。
    46年前由于交通工具和时间限制,没能去瞻仰都江堰,这次去成都,
弥补了半个世纪的遗憾,终于去了都江堰和青城山。
    站在都江堰面前,我的内心是惊讶的,惊讶的不是它的雄伟壮丽,不
是它的古老沧桑,相反,它是那么平和自然,没有一点人工雕凿堆砌加
工的痕迹。如果不是景仰久已,不是慕名而来,我一定会认为,那不是
工程,而就是一处很美的山水景观。山,是蜀地的山;水,是蜀中的水,
一切都是自然天成。我们的祖先是多么了不起,依山就势,因势利导,
2300年前,在没有火药爆破技术,没有大型开凿和运输设备的历史条件
下,靠智慧,靠人力,居然成就了那么科学,那么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
用烤炸石头爆破作业,开凿出一个宽20米、长36米、高80米的宝瓶口,自
动控制进水流量;一处不起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