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并下行至于人迎。这就是胃气别行而走向足阳明本经的情形。所以,手太阴的寸口脉,与足阳明的人迎脉,阴阳上下相应,其搏动是一致的。因此,阳病而阳脉反而小的,叫做逆,阴病而阴脉反而大的,也叫做逆。所以,寸口脉与人迎脉阴阳应合,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就象牵引同一根绳子似的;如果二者之间失去平衡,出现偏象,就会生病。

  黄帝问:足少阴肾经因何而动?

  岐伯说:冲脉是十二经之海,它与足少阴的络脉都起于肾下会阴穴,出于气冲穴,沿大腿内侧斜入于膝腘窝中,再沿小腿内侧,与足少阴肾经相并,向下入足内踝后面,进入脚下。它的另一支脉,斜入踝内,出足跗外侧近踝处,进入足大指之间,渗注于足少阴经在足胫部的诸络脉,以温润足部、胫部。这就是足少阴经脉经常搏动的原因。

  黄帝说;营卫之气的运行,贯通全身上下,象圆环似的难分首尾。如果有人突然遇到邪气,或遭逢大寒,手足懈惰无力,则其经脉阴阳的循行道路,气血相互输注的会合,就会出现混乱失错,那么,气又将从哪里回还而往来运行呢?

  岐伯说:四肢是阴阳会合的所在,是脉气循行的大络,头、胸、腹、脐是脉气的路径,所以,即使络脉阻塞断绝而经脉仍能通行,四肢虽然懈怠而脉气仍能顺和,象圆环似的相互转输不止。

  黄帝说:讲得好。所谓如环无端,终而复始,难以测知其纲纪,说的就是这个。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