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瘲,齿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聪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灵枢·热病篇释译:
偏枯的症状为半身不遂且疼痛,言语如常,神志清醒,这是病在分肉腠理之间,没影响内脏的表现。治疗可用大针刺之,病人气虚则用补法,气盛则用泻法,这样就可以恢复。痱病的症状为身体不觉得疼痛,四肢运转不灵,神志错乱但不严重,说话声音微弱但可以听明白,病到这种程度还可以治疗。病情加重到不能说话的程度,就无法救治了。如果病先发于阳分,然后入阴分,应当先取阳经刺治,后取阴经刺治,用浅刺取穴的方法。
患热病三日,病人气口脉象平静,人迎脉象躁乱的,治疗可取用各阳经,在治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中选穴,用来泻去病热,使病人出汗,用补法充实阴经来补三阴的不足。病人身体热得很厉害,而阴阳之脉象都平静的,不可用针刺。如果还可以针刺,应尽快取穴针刺,即使病热不随汗而出,也会外泄。这里所说的不可针刺的原因,是因为病人有死的征兆。
患热病七、八天,病人脉口有动象,气喘头昏的,应尽快针治,汗就会自然流出。针刺应浅刺手大指问的穴位,即少商穴。
患热病七、八天,病人脉搏微弱细小,尿血,口干,一天半后就会死亡。出现代脉(内气枯竭之迹象)的病人,一天内就会死亡。热病经刺治已经出汗,但脉象仍显躁乱,气喘而且身体重新发热,这样的病情就不要刺治了,气喘严重的病人会死亡。
患热病七、八天,脉不躁动,即使躁动但没有散象和数象,这种情况如果在往后的三日内能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