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总还能窥见不加修饰原本的大雁塔,
如一位历尽沧桑,健硕的历史老人,向我们昭示着千年文明。
    还有一幅1962画的《繁市》,据记忆应该是西大街靠近鼓楼那个路口
的西北角,敞开的店铺把摊床延伸到街上,卖的肯定是吃食。看着这幅
画,脑子里立即浮现出腊羊肉、腊牛肉、黄桂涝糟、樊记肉夹馍、回民
坊的柿子饼……。西安的正餐,当时最有名的是老孙家泡馍、陈子俊油泼
面、白云章饺子、南院门的葫芦头泡馍……。
    最值得庆幸的是,还存有一张都城隍庙水彩画。城隍庙位置在西大街
中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东门内九曜街,明宣德八
年(1432年)移建现址。城隍庙是道观,是当时天下三大城隍庙之一(另
二座在北京、南京),它统辖西北数省城隍,故称“都城隍庙”。古建筑
维修有个原则叫“整旧如旧”,可是现在古建筑一经修茸或复建,一定
是金壁辉煌,色泽艳丽。我的画是40年前旧作,当时木结构牌坊已年久失
修,斑斑驳驳,比现在修茸一新更具历史沧桑感。看到这幅画,很容易回
忆起城隍庙里里外外人流熙熙攘攘,香火缭绕的盛况,所以我格外珍惜这
幅水彩写生。
    幸存的还有一幅看似平常的风景画,是在临潼骊山画的亭子。1936
年西安事变当天凌晨,蒋介石从所下榻的临潼华清池五间厅仓惶逃到山
上,躲在一个石头缝隙处,被张学良将军麾下孙九鸣找到。在这里被“找
到”,在这里被“扶掖”下山,可以想象总统先生当时的狼狈像。“扶
掖”这个词,我是从相关资料上抄来的,这个词用得很妙。用“押解”
罢,不符合我们对“西安事变”的政治定位;用“搀扶”罢,肯定总统先
 
生不是心甘情愿的,当时不是那种气氛,更不确切。一个“扶掖”下山,
怎么解释都可以,足见中国文字的深奥。1946年3月经胡宗南发起,黄埔
军校七分校士官募捐,在这个位置修了一座傍山四角亭,据说当时由陈诚
题字为“正气亭”,我画写生的那个年代称为“捉蒋亭”,1986年12月西
安事变50周年易名为“兵谏亭”。我觉得这个名字的政治和历史定位比较
准确,比较中性,经得起历史检验。一座历史性的亭子,牢牢地傍在山坡
上,无论谁当政都会当作文物加以保护,但名字可以改来改去,二易其
名,深刻地反映了几十年我国政治生活的反复变化,颇为耐人寻味。
    学习中国建筑历史时,我搜集到一幅唐代长安市区复原图,那时小雁
塔名叫荐福塔(寺),在城市几何中心的安仁坊。城的东南角有个芙蓉池
(园),就是现在的曲江池,可见当时城市有多么大。全城100多万人,
有上万的外国侨民,几万名留学生和商人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