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后,从学报看到“前三门”工程设计,有机会到
北京出差,第一时间就去前三门看看,城市建设停滞多年以后,那又是很
了不起的突破。至于现在,在高架路上转,在地铁里钻,北京已经俨然一
副国际大都会的气派。
    北京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一座庞然的现代化大都会展现在面前。
    然而,老北京却一步一步在地图上消失了。
    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理念当中,讲究“点、线、面”关系,老北京城
的“线”没有了,“面”也没有了,只剩下零星一些“点”。
     这里所说的“点”,就是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点缀在高
楼大厦夹缝中。
    而所谓“线”,指的是老北京的城墙和它所附带的“门”。从元代
忽必烈定都北京算下来,历经明清,古城墙已有800年的历史。反复的修
缮、改造,沿用至民国。最终定局的古城墙,由内外城构成,呈“凸”字
形。关于城墙的总长,资料上说是周长60里,在这老地图上注明,内城周
40里,外城周28里,不知当时长度单位与现在是否相同,但总数差不多。
城墙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外部用城墙砖包砌。从清政府倒台后一个世
纪当中,这些古城墙及其附带的“门”们历尽灾难。1912年袁世凯策动曹
锟发动“壬子兵变”,东安门被焚毁;1950年12月因附近摊贩失火,西安
门被毁殆尽;1952年长安左、右门拆除;1959年拆除中华门……。几十年
来,拓展东西长安街,扩建天安门广场,修筑地铁,碍事就拆,一路拆过
去,所向披靡,至今古城墙已不见踪影。看看地图就知道,现在纪念堂脚
下是原来“皇城第一门”,二环路路基下就是内外城原址。1950~1960年
代,到北京还可以看到崇文门、宣武门,风尘仆仆屹立着,坚守在历史的
岗位,而今都已经被高楼大厦和拥挤的马路所取代。半个多世纪,我们亲
 手把北京古城墙一段一段拆除,把一座一座城门扒掉,又亲手修建古城墙
遗址,让本来可以世代保存的文物变成考古凭弔对象,与那元大都遗址并
列,是不是有些荒唐?
    前面所说的“面”是指整座北京城。5、60平方公里的老北京被四合
院填得满满的。四合院有大有小,有豪华有简陋,有的住着王公贵族,也
有的住着平民百姓。那时我们夫妻出差北京本可以住招待所,但只要有机
会,最喜欢的是挤在老同学或亲戚的四合院里。虽然拥挤,但那里充满亲
情,邻居出出进进,互相打着招呼,交流当天街头巷尾的见闻,互相借酱
油借醋,问长问短。那种亲情,那种老北京的人文味道,现在已经不多见
了。现在存留的只剩下原来几座王爷府,神圣又孤独地卧在那里。更让人
割舍不下的,是老北京众多的牌楼。有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