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关系,即为了夺取战争胜利,不能一味靠军事进攻,还必须善于实施政治攻势,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顺利地实现战争目的。当然,吕尚在这方面的思想还很肤浅,还未系统深入,只能认为《文伐》中的部分思想是吕尚已经具备的。

第三,文武并重,谋略为先

《六韬·武韬·发启》中说:"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大智不智,大谋不谋",意为战争在于以智取胜,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而要做到以智取胜。高明的人运用智慧于无形,使人不见其智,运用谋略于作战之前,使人对其意图不能察觉。又《三疑》章中提出:要"攻强、离亲、散众",就要"因之,慎谋",就是说要对付强敌,要使其众叛亲离,最好的办法是表面顺应敌人的意图,实际上则秘密运用谋略。另外,在《兵道》章中还说:"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即用兵之道在于把握战机,造成有利形势,要造成"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的假象,以迷惑敌人。以上这些论述与吕尚在灭商之战中不因自己势力的迅速发展而立即发动决战进攻,自始至终没有忘记用智谋削弱敌人,壮大自己,当商王朝分崩离析之际,又不失时机毅然发动进攻等政治、军事措施是大致相同的。这足以说明《六韬》中重视谋略制胜的理论,实来源于吕尚的军事思想,是吕尚谋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与三略关系

人们通常把六韬与三略一起看作一个整体,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同作者所著,不知者容易搞混。

六韬的成书时间有几种学说,但大致都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家公认《六韬》一书带有鲜明的齐文化特色,而齐威王在位时间(前357-前320年)同周显王的在位时间基本吻合,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中,聚集着一大批学者,他们当中很多人具备编写兵书的知识和才能。因此,笔者认为《六韬》作成于战国中晚期的齐国,其述作者是齐威王、齐宣王在位时的稷下大夫们。

三略的成书时间大致为秦末汉初。由于《三略》的文义、用词、句法都不古奥,与殷末周初时期成书的文章文体大不一样,这就见出其成书年代就更晚一些,但决不会晚于秦朝末年,因为在《后汉书》中就有提到《黄石公三略》这本书的记载,这些都可以说是第一种说法的佐证。对于第三种说法不可信的证据是东汉初年光武帝诏书里面就大段引用过《黄石公记》,除个别字与今本《三略》稍有不同外,其余全同。

所以说张良所接受的书很可能不是《六韬》即《太公兵法》,更有可能是《黄石公三略》。

四库提要记载

《六韬》·六卷(通行本)

旧本题周吕望撰。考《庄子·徐无鬼篇》,称金版六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