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白若川渐渐觉出这乡村的好了——慢慢地活着,慢慢行走,没有什么在后面追赶。城市人的种种病症,到了这里,不知不觉就都好了。一个月里,他没听到汽车噪音,手机铃声也很少响起。清早起来,再不用记挂有什么烦心的事要做,栖居在炮楼上面,能听到窗外有山雀啾啾在叫,又能远望红日衔山。这情景,既陌生又似曾相识。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别的场面印象不深,唯有诸葛亮在南阳的茅庐,令他神往。卧龙岗上,就连那一班挑水担柴的小人物,也都步带仙风。书中“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诗句,过了三十年也不能忘。想不到,今日的自己,竟也做了这仙境中人。 早饭时,隐约听到乡人在放爆竹,此伏彼起。若川便问小郭:“我日子都过糊涂了,今天是农历的什么节?”小郭说:“什么节都不是,是农历初一。今日放爆竹,是此地风俗,他们叫做‘作发’,一年里要闹上几次,鞭炮放得凶。”若川好奇,就问:“有什么说法吗?”小郭低头扒了两口稀饭,说:“弄不清楚,是祭祖吧?这里的习俗,与我老家的不大一样。”生活中这种细致处,若川不肯轻易忽略过,便盘根问底起来。小郭就说:“比方说扫墓,我们是在清明节,这在全国都一样。可他们这里,偏偏在冬至,叫做‘冬祭’。你说怪也不怪?”若川一惊:“是么?这个我可懂一点,他们这习俗,才是正宗的呢!我们的老祖宗,最早就是在冬至那天扫墓的。到了春秋时候,才出了个‘火烧介子推’,老百姓为纪念这位大贤人,才改在清明扫墓。” 小郭听罢,呆了呆说:“你是说,我们在清明扫墓,反倒是改良的?”若川说:“不错。”小郭就问:“春秋,那是什么时候?到如今改了能有多久?”若川想了想,说:“有两千多年了。”小郭惊得半天合不拢嘴:“哦呀……你这学问,怎不去做教授?”这一问,便触到了若川心内的隐痛,忽地就沮丧起来。只好把话淡淡地带过:“人各有志,我就不喜欢耗神费力。”小郭眨眨眼,说:“就是就是。当教授,怕连头发都要掉光了,好像鲁智深。不过,像你总还是可惜了,这生意场上,也不大省心吧?” 吃罢早饭,工人们想趁天凉多做一会儿,匆匆套了胶皮防水裤,拿了水桶畚箕,各自忙去了,只剩下若川与小郭蹲在伙房门口聊天。话题一来二去,就说到了鳖场的由来。小郭讲出来的情况,与老板说的不大一样。若川听了一会儿,才搞清了来龙去脉。 原来公司这鳖场,是老板为套取银行的农业贷款,匆忙之下建起来的。按理说,老板心高气盛,本无意来弄这小玩闹儿,只因眼下做房地产的,根本贷不出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