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觅清明雨纷纷?

邢增仪
                                 

    清明不再下雨和清明不再仅是哭泣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何觅清明雨纷纷”和“何曾路人欲断魂”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的。一千多年前庄子就曾说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明明白白告诉世人,生与死就象白天和黑夜交替一样自然,可见达观生死并非现代人的进步和专利,但将清明变得象是一个大规模的放松心情、省亲旅游的日子,将清明变得愈来愈象是一个踏青、放歌的节假日却是近代不算太久远的事情。
    我是回到了海南岛才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的。
    十几年前在内地,所有的关于清明的记忆都是鸡零狗碎的,不外是几张钱纸,一把香,以及三两个邀约上山去染指春天气息的伙伴。而只有到了海南才知道,原来清明可以被装点得如此盛大和繁荣。
盛大,可从世界各地飞往海南被挤得爆满的航班感受到,繁荣可从所有海南的山峦、丘陵、荒原在那一天勃发出巨大的生机而充分表达。似乎所有海南人的美德、对忠诚、孝悌的诠释;对美好品质的继承;对子孙后代的责任都在那一天如昙花一样的绽放了。
    作为一位邢氏子孙,我是到了海南才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的,而只有到海南才可能真正理解这一点。
    不仅因为邢氏是海南的大族;不仅是源于邢氏根基清楚;全球现有几十万的枝枝蔓蔓的邢氏全都是南宋时两位邑中望族,背负着朝廷使命从汴州来;不仅是因为邢氏有一位令世代门人永远望其项背,永远充满敬畏之情又隐隐不安的伟大先人——邢宥,而更是由于所有的海南人,不论他是姓韩、姓符、姓林,不管他是伟大还是卑微,聚集在清明那一天所释放的巨大能量。
    回海南已十数载了,便是几年一届的清明大祭也已历经了好多回,同时还经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但是让人感慨不已的却还是清明那一天,一大早从四面八方赶来文昌东阁两位先人墓前的,顶着烈日、忍着饥渴站满了山丘的邢氏的平凡子孙以及包机或组团前来扫墓的邢氏华侨们。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阿公邢诒正了。我认识他先是于他带头捐款兴建的东阁学校的光荣墙上,他不光是高在辈分,更是高在德行,他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他不仅是泰国的侨领,还是邢氏的掌门,每次祭祀都是他主持。可是我却清楚地看到每次回乡随着他的年迈体衰,主祭于他已不仅是一种荣光,而是一种沉重的负荷了。
    他是一直把这种重任背负到生命终结的。我是亲眼见他怎样从步履矫健到蹒跚,到由人搀扶,到坐轮椅以至于最后一次昏倒在十二、十三公墓前。
    一个领导人们祭祀历史光荣的人眼见便溶入了历史的荣光中,于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