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也不乏政客为迎合民意而不得不委屈求“选”的政策宣示。个别精英的“真理”得不到发扬光大而被埋没。这些都是民主中的瑕疵。为了去除这些瑕疵,不能不分析产生这些暇疵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

  卢梭提出“众意”(全体公民各种意见的总和)和“公意”(除去众意中互相矛盾的部分,类似于公约数)的概念,但如果将公意视为公德,将代表个人或团体、民族、阶级的利益视为私意则更利于问题的解决。

  西方的民主制主要从“堵”的角度杜绝人类社会中种恶的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必然产生不同的选择标准。增加德高者(君子)投票系数和被选举系数,则选举的结果就会好得多,社会道德也会随之提高。而这是从“疏”的角度解决问题。只有疏堵结合,以德治为内容,为基础,以法治为形式,为保障,才能使民主发扬光大。
  人生而平等,但人生后发展等级永远不平。由于各人的自身条件(家庭、环境、先天素质)和后天努力不同,形成人生后等级不平,而人生后级别不平则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人人都喜欢平等,但对平等的理解则差别很大。平等就是公平的等级,包括等级的标准、等级的公平取得。平等绝不是平均,如果将平等理解为平均,无有等级,将是极大的误解,并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平等不是无等级,无等级则无动力,无动力则社会难进步。学习有等级促学习,职称有等级促奋进,权利有等级促上进。唯道德无等级,所有道德下滑。西方将教育分为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是将人的能力和学识分成等级,并将“能”的培养和待遇“利”密切结合,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能力和社会的财富,但对德的忽视则形成了“财富膨胀、道德缩水”的奇怪现象。东方的“德为首”教育口号很响,但因于“利”无缘,“德为首”成了空口号。“重义轻利”则违背了义、利相辅相成的规律,使义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重儒、重德、重义的东方败给了西方,并最终向西方学习,经济发展了,但道德缩水。近几年又开始国学热,但如果不能将“德”和“利”结合起来,国学也难热长久。《孔子》的收视率低于《阿凡达》也证明了这点。

  财有贫富之分(钱的多少),德有贵贱之别(修德高低),权有上下之等(官分上下),能有大小之级(学历职称分级)。今权、能均有等级,且和财挂钩,故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唯德无等无级,和财不挂钩,德无所得,所以道德不扬甚至下滑。
?
  将德像学历一样分等级,将德育的等级变成人的投票系数、被选举系数和分配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