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老师甲:在各个活动环节中都有渗透,让每个幼儿都学习要互相合作。
老师乙:在平时的活动中有意让他们共同去完成一些任务,相互合作。
老师丙:平时的生活活动中让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帮忙叠被子等等。上课时也会设计一些任务让他们一起合作完成。
老师丁:日常生活中都有培养,让幼儿都学习互相帮助,与人合作。
   从调查表可以看出,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渗透在日常生活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有意让幼儿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某些任务。教师从小班起开始对幼儿建立常规,到了大班阶段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他们在进行需要合作的活动时会自觉进行组合。同时,教师给予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对幼儿的合作行为的发生和发展都很重要。教师如果限制过多或是放太开效果则会不一样。
然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教师很少能真正做到将合作教育渗透到各个活动环节,也不是让每个幼儿都参与其中。例如,搬床(观察记录事件一)和放口杯(观察记录事件二)是每天进行的活动,而且进行该活动的幼儿几乎是固定不变的。
    观察记录事件一
时间:每天午餐前30分钟   地点:大二班   人物:第二副班教师,幼儿A,幼儿B (男孩)     事件:搬床
早上第二次活动结束时间是10:30,幼儿喝水如厕后坐在座位上看动画片。
师:“A,B,搬床了。”
A和B自动到教室外面换好拖鞋,然后一起把叠床搬下来摆好。
搬床是幼儿A和幼儿B每日必需做的工作,而这项工作已经形成常规。每次到了差不多的时间,只要老师一叫A或B的名字,他们其中一个就会吆喝他的搭档去换鞋搬床,而且都是固定的A搬床头B搬床尾。教师请固定的这两三个幼儿有几方面的原因:一、这几个幼儿有能力做好这件事。这几个幼儿平时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表现很好,而且愿意帮助老师做事。二、班级人数过多,老师要顾及到其他孩子,组织其他孩子的活动,同时为了安全考虑,没有请其他能力水平较差的幼儿,以免发生安全事故。三、没有制定班级值日生的制度,班里没有值日生可以轮着搬床,也没有培养其他幼儿这种能力和意识。
观察记录事件二
时间:2013.4.1  地点:大一班   人物:主班老师、幼儿A(男)、D(女)、E(男)
事件:放口杯
早操完后回到教室,小朋友都按常规做事,先放好书包再拿口杯喝水。由于来不及把所有口杯放入口杯柜里,请幼儿帮忙。
师:“请D小朋友帮老师放口杯。”
幼儿D:“好。”
这时,幼儿E跑来说:“我也放!”
师阻止:“你回去,老师没有请你。”
幼儿E:“我也会放。”
师:“你回去坐好,A来。”
幼儿A、D放口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