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既有责任心,又有开拓性。这需要老师善于根据事物发展的预期情况和实际情况,掌握好自由与规则的“度”,让孩子既守规则又开放。
     1、顺应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与幼儿兴趣相符的规则。
    幼儿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有意注意较差,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理解力还处在依靠具体形象上,他们对新奇的、刺激的,身边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老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透视一下幼儿的犯规行为,仔细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孩子不守纪律的原因。
    在音乐《化石》活动中,规则是小朋友做化石造型一动也不动,目的是培养幼儿的自控力。扮“蜜蜂”的人开始巡视,谁动了,谁就“被抓”。开始玩的时候,孩子们还能较好地遵守游戏规则,过了一段时间,便出现个别孩子故意捣乱,大声叫嚷,出怪相,随便跑动等,并乐此不疲,同时影响了其它孩子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老师对一动不动的孩子的造型以及遵守规则的良好表现,并没有给予注视和任何鼓励,而被“抓走”的孩子则有了被关注的机会,从那些因故意违反规则被“抓走”停止一次游戏的孩子身上可以发现,他们对于被发现有非常快乐的体验和表现。因此,老师作了适当的调整,不仅评价孩子遵守规则的情况,更注意在游戏过程中去欣赏、关注孩子的造型,如夸赞好的造型,以“照相”的形式给予肯定,用语言表扬他们的自控力。这样,孩子们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造型的变化以及自控力上,同时因被关注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呈现良好的秩序,在想象力、表现力、自控力诸方面都有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我们探究孩子不遵守纪律时,首先要有老师自身要反省制定的游戏规则是否适合孩子。要善于洞察其背后孩子们的需求与动机,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经常是孩子不感兴趣的,又不善于分析原因,对规则的养成是十分不利的。只有适应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发展需求,才能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2、以音乐为基础,强化音乐活动中的规则
    建立规则,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育策略,其作用在于满足幼儿对秩序的需求,防止因幼儿个人的自由散漫行为对幼儿群体的良好学习状态产生消极影响,导致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劝说、安抚和等待游离于音乐活动之外的幼儿,造成教学时间的白白耗费。因此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建立听音乐指令行动的规则,要求幼儿在音乐指挥下起立、坐下、取放乐器等,建立唱歌、表演之前倾听前奏的规则,演奏活动时看教师固定手势语言控制自己行为的规则等。如在玩音乐欣赏《云妖之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